2024年总结
其实最想记录的还是 2022 年。在那一年里把很多乱糟糟的事情全都理顺,比如各种组织关系,比如职业发展。但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没能记录,可能主要是因为我不像把自己的所有展露出来。
2024 年的主题是秋招。是的,又要到了即将毕业的时刻,这也许是最后的求学阶段。
我素来悲观,苦觉人生活到 50 岁便是长寿,如今已然 25 岁,似乎这 25 年来全是为了未来有个好的发展。
25 年里,几乎全然在学校里度过,读了半辈子的书,为的是什么呢.......?
我发现我的思想变得愚钝,很多话我难以用文字表述,可能是许久不看书所致。发现之后便尝试去阅读一些书籍,比如《国富论》,发现读了之后就忘,许多内容还得仔细思考才能体会含义,于是导致我阅读此书就昏昏欲睡。还尝试阅读《置身事内》,发现依然无法投入进去。我想这可能是专业导致,我擅长的领域不在此处,阅读起来颇为费劲,便无精打采。
不过话又说回来,2024 年,年初做了什么我已忘记许多,大约从三月份,开始确定未来的技术方向,于是开始投入进入。匆匆学了一些技术,跟着做了一个项目作为实践,又做了两个项目验证己身所学。从那段时间的学习,仿佛又一些话映入脑海,比如“纸上得来终觉浅”、“知行合一”、“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真理”........
随后便开始投入秋招提前批。那段时间很受挫,简历投入之后毫无反响,问了一些朋友,他们说项目没有业务支撑。
到底什么是业务支撑呢???慢慢的我大概有了了解。项目并不是说你做了便可以称之为项目,当然你自己认可那我没办法。没有实际的使用场景,那就只能算是 demo,算是自己做得玩的。
后来一边投简历一边修改简历。投了之后便能收到测评,一开始测评还真的在认真做,后来才得知有题库.......
再后来,不断地做笔试,终于深信服约我线下面试。那是大概都中秋之后了,快到国庆了。秋招的第一次面试,至今仍记得,面试官让我讲其中一个项目,我也满傻逼的跟他说了一个知识图谱相关的深度学习,他抓着深度学习的东西问,我觉得我解释的蛮清晰,但是他还是没有听懂。最后给我一道手撕代码,直到后来面试的次数多了,我才知道那天我的表现有多差、有多离谱。我对深信服的印象是 EasyConnnet,似乎这个软件国内许多高校都在使用。说实话,内心很是遗憾,如果再让我重来一次,我还是很有信心进入二面的。
国庆之后,数字马力给同门发了面试。一开始我也听说过这个公司,只知道是蚂蚁金服的子公司,当时想着数字马力的 base 只有长沙和郑州,都是我不喜欢的城市便没有投简历。当我后悔时,简历已经收满了。现在想想,真的正如张 sir 所说,刚毕业,最重要的是平台。平台 > 技术 > 薪资。那段时间,我似乎只盯着工作地点和薪资,全然忘记了平台的重要性。为什么呢?我心中也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,可能是还是学校的 title 不够响亮,认为学校的 title 最多能让我进入中厂。后悔吗?十分后悔。
再后来,去哪儿面试,认为是 kpi 面便没有认真准备,于是挂。又十分后悔。
之后学校组织了许多场线下招聘,我也终于从线下招聘中取得了一个 offer,虽然说不是十分满意,但是终于有了保底。之后杭州公司约我线下面,我全给拒绝了。
写道这里,我想起来,秋招我投递的还是太少太慢了。认为简历差便一定会挂简历,除此之外还被儿女情长耽误了一些时间。可能一直受挫,终究还是自己内心不够强大。可能还有一些时间的原因,2024 年的中秋和国庆连在一起,导致许多公司招人也十分着急。
当我有了 offer 之后,中国移动黄山面试,感觉准备的不是很充分。很多基础的专业问题当时没有回答上来,但是倒也不是很后悔。后悔的点可能是为此买了一套西装,花了不少钱。但是因此学会了如何系领带、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西装、什么样的西装穿上去好看、什么是衣穿人什么是人穿衣。中国移动的面试最大的收获可能是对西装有了一些了解吧。
后面信工院也组织了一些招聘会,在这招聘会上也成功拿下两个 offer。但总觉不满意,尤其是听了张 sir 的建议,我也认同平台很重要这个观点。
最后就是开始着手写大论文。说是第一批提交是在 1 月 3 号,于是我制定了一个七天大论文冲刺计划,并且也顺利完成。
2025 年到这里也就基本上结束了。
后话就是论文预审结果是一个 A 一个 B,其中专家的评语让我十分感动。“表明作者已掌握本学科领域知识,具有一定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。”“表明作者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、专业知识以及一定的科研工作能力。”
三年来,从来没人这般肯定过我的科研。他们只会在组会上贬低我!说我做的还是太慢。但是他们没想到我后面直接开摆不做了........
“世事漫随流水,算来一梦浮生。”